一、形式合规性评估

1. 合规性对标

龙旗科技2024年ESG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参照了多项国内外标准,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4号》《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GSSB)《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 Standards)、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2010)》。从电子制造行业主流框架对标来看,报告已覆盖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但未明确提及是否采用RBA(责任商业联盟)准则这一电子行业核心标准。在国际气候信息披露方面,报告未采用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而该框架已被万国数据、Equinix等同行纳入报告编制依据,例如万国数据2024年ESG报告即基于TCFD框架及《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IFRS-S2)编制。上述缺口可能导致报告在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财务影响披露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2. 鉴证有效性评估

龙旗科技2024年ESG报告经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依据AccountAbility AA1000审验标准v3(AA1000AS v3)进行中度等级审验,审验结论显示报告内容遵循AA1000AP审验原则(包容性、实质性、回应性和影响性)及GRI可持续发展标准,且可持续发展信息和绩效有书面证据支持。然而,报告未明确说明鉴证范围是否覆盖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全维度数据。参考行业实践,贵州茅台等企业在第三方审验中明确界定了审验范围(如仅覆盖特定期间信息,不包括第三方信息),而电子制造行业标杆企业(如富士康)已实现ESG全维度数据鉴证。若龙旗科技的鉴证仅局限于部分领域(如环境数据),则社会及治理维度数据的可信度可能存在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ESG绩效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3. 范围完整性分析

龙旗科技ESG报告的披露范围覆盖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实际业务范围,与年度报告一致,但未明确说明是否包含海外制造中心的ESG管理细节。电子制造行业具有全球化布局特征,海外生产基地的ESG表现对供应链透明度至关重要。例如,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企业基于标准化指标披露资源效率数据(如PUE、CER、CUE、WUE),若海外制造中心的ESG信息缺失,可能导致公司在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规》等区域合规要求时面临透明度不足的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管理与利益相关方信任。

二、核心维度实质性分析

环境(E)维度

碳排放强度对标方面,龙旗科技的环境绩效呈现显著的行业差距与内部改进并存的特点。横向对比来看,电子制造行业平均Scope3排放占比超70%,而龙旗科技2024年未披露Scope3范畴(如物流、差旅)的碳排放数据,形成明显的数据缺口。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公司2024年太阳能发电量为142.32万千瓦时,占总电力消耗量(17,949.43万千瓦时)的比例约0.79%,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如工业富联61%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暴露其能源结构转型的滞后性。纵向趋势上,龙旗科技近三年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下降15.8%,2024年单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23.51%,这一改进部分得益于智慧能源云平台的应用。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能源消耗,惠州工厂实施的空压余热回收、分布式光伏等项目预计年节约电力310万kWh,减少碳排放1,364.92吨CO₂e,初步验证了节能措施的实际效能。

资源循环深度评估显示,龙旗科技在电子废弃物处理领域表现突出,但数据口径需进一步明确。公司2024年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总量达14,430.36吨,占废弃物产生总量(15,031.63吨)的96%,显著高于行业平均85%的回收率。从合规性角度,公司已建立危险化学品全流程管控体系,危险废弃物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签订处理合同,确保100%合规处置,并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要求。然而,96%的回收率数据是否包含危险废弃物仍需验证,若仅针对一般废弃物,则其实际循环利用深度可能低于当前表现。

绿色建筑效能方面,龙旗科技惠州工厂在绿色技术应用上具备一定基础,但实质性价值评估受限于细节披露不足。该工厂符合一星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通过建设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集成系统,实现车间绿色化改造,并完成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不过,报告未明确披露建筑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等关键技术参数,难以直接对标LEED认证等行业绿色工厂评分标准。尽管公司提及“国家级绿色工厂”资质,但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和实际环境效益仍需更多数据支撑,以确认该资质的实质性价值。

综合来看,龙旗科技在环境管理的部分领域(如废弃物回收、排放强度下降)取得进展,但在碳排放数据完整性、可再生能源转型及绿色建筑技术细节披露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需进一步对齐行业领先实践以提升环境绩效透明度与实质性影响。

社会(S)维度

在社会(S)维度,龙旗科技的实践呈现出部分成效与显著改进空间并存的特点,需从员工发展、供应链管理及产品责任三方面对标行业标杆,识别管理缺口。

员工发展对标方面,龙旗科技2024年员工人均培训时长为25.4小时,显著低于行业标杆企业(如华为48小时),反映出人力资本开发投入的相对不足。尽管公司构建了覆盖全员的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小太阳发展计划”、基层管理者训练营及干部“180天转身计划”,但培训时长的差距可能直接影响员工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满意度。由于员工流失率未披露,无法直接量化培训有效性对人才保留的影响,但结合电子行业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培训投入不足可能加剧核心人才流失风险。此外,性别多元化管理存在明显缺口:公司仅披露“高级管理层4人”,未明确女性高管占比,而行业领先企业该指标已达42%,需进一步评估性别平等政策的落地效果及管理团队结构优化空间。

供应链ESG成熟度层面,龙旗科技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2024年,公司对117家新供应商及92家存量供应商开展ESG审核,审核覆盖率约32%,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如苹果100%审核覆盖率)。按供应商总数2,909家计算,未审核供应商达2,481家,这些企业的劳工权益保护(如工作时长、薪酬福利)及环保合规(如污染物排放)风险尚未得到有效识别。尽管公司要求供应商签署《可持续发展承诺函》并建立三级CSR问题处理机制,但对比联想集团“52%供应商承诺科学减排目标”的协同减碳能力,龙旗科技在供应链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不足,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ESG管理闭环。

产品责任透明度方面,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有待提升。龙旗科技仅提及“获OPPO质量奖”以体现产品品质,但未披露关键量化指标,如客户满意度(NPS净推荐值)、产品召回率及投诉处理时效。在电子行业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能稳定性等问题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此类信息缺失可能削弱品牌信任度。例如,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平台通过披露“用户投诉率0.023%”量化服务质量,而龙旗科技缺乏类似数据支撑,难以让利益相关方全面评估其产品责任管理水平。

综上,龙旗科技需在员工培训资源投入、供应链审核广度、产品责任信息披露三方面强化管理,通过对标行业最佳实践缩小差距,提升社会维度的综合表现。

治理(G)维度

1. 治理独立性评估

龙旗科技董事会由9名成员构成,其中独立董事3人,占比33.33%,符合监管机构对独立董事占比的基本要求。从治理架构看,公司已建立三级ESG治理体系,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战略与ESG委员会,管理层层面设立ESG执行委员会,执行层则由ESG办公室及各职能体系代表组成,形成了“决策-管理-执行”的闭环机制。然而,参考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关于董事会独立性的要求,公司ESG专委会成员构成未明确纳入独立董事,可能导致ESG决策过程中独立性监督职能弱化,进而影响ESG目标制定与落地的客观性。

在激励机制方面,龙旗科技虽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高管绩效考核,但未披露ESG目标与薪酬挂钩的具体比例。对比行业实践,如Equinox Gold将8%的高管激励薪酬与ESG指标直接挂钩,龙旗科技在ESG激励机制设计上存在明显缺口。这种激励机制的缺失可能削弱管理层推动ESG战略的内生动力,导致ESG目标在资源分配与执行优先级中被边缘化。

2. 合规风险管控

在商业道德与反腐败领域,龙旗科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廉洁生态体系,包括制定《龙旗科技举报与举报人保护政策》《龙旗科技反腐败政策》,绘制覆盖采购、研发等7大体系的风险地图,并通过“廉韵启航”活动推动举报数量同比增加35.29%。尽管《商业行为准则》《廉洁自律承诺书》签署率达100%,但商业道德培训覆盖率仅为74.24%,未覆盖海外及一线生产员工,存在25.76%的培训缺口。电子行业作为贿赂风险高发领域(如供应链采购环节),一线员工与海外业务人员的合规意识薄弱可能形成显著合规漏洞,增加商业贿赂及声誉风险。

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官-信息安全员”三级治理架构,新员工信息安全培训覆盖率100%,年度培训覆盖主营及制造员工超7500人,并通过ISO 27001:2022换版审核,全年无隐私泄露事件。不过,关键演练频次信息披露不足:2024年仅对MES、QMS等4个核心系统开展渗透测试,未明确年度信息安全攻防演练及钓鱼演练的具体次数。对比行业最佳实践(如腾讯年度开展3次网络安全应急演练),龙旗科技在网络安全事件响应的实战化准备上存在短板,可能影响其应对突发数据泄露或勒索攻击的处置效率。

3. ESG战略融入度

龙旗科技采用双重重要性评估方法识别可持续发展议题,但未在披露信息中明确优先级议题的排序标准,尤其未将欧盟《新电池法规》等出口导向型合规要求列为高重要性议题。作为电子制造企业,其产品出口业务需应对目标市场日益严格的ESG监管(如碳足迹披露、化学物质限制等),战略前瞻性的不足可能导致产品准入受阻或合规成本激增。例如,MSCI ESG评级体系中,“合规风险敞口”作为治理维度核心指标,直接影响企业国际业务拓展的信用成本,而龙旗科技在该领域的战略留白可能削弱其全球供应链竞争力。

此外,公司虽通过ISO 27001等认证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但在ESG与业务战略的深度融合上仍有提升空间。对比阿里巴巴将ESG目标与业务集团CEO考核直接挂钩的机制,龙旗科技尚未建立ESG绩效与核心业务KPI的联动机制,可能导致ESG实践局限于合规层面,难以转化为产品创新(如低碳设计)或供应链协同(如供应商ESG评级)的竞争优势。

三、行业对标与风险识别

1. 绩效差距分析

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绩效对标中,龙旗科技与行业领先企业存在显著差距。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例,龙旗科技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1.3%,而行业领先企业如数据中心领域的Equinix(96%)、Digital Realty(75%)及万国数据(40%)已实现较高比例的绿电覆盖,部分科技制造企业如工业富联通过光伏及储能项目进一步降低碳排放。这种能源结构差异直接反映在环境维度竞争力上,可能削弱其在绿色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

ESG评级方面,龙旗科技尚未披露MSCI ESG评级结果,而行业平均水平为BB级。参考MSCI评级体系,评级结果直接关联企业对财务相关ESG风险的管理能力,低评级可能导致融资成本上升。例如,86%的A股公司因ESG评级低于BBB级面临责任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压力,而头部科技企业如联想集团已获MSCI最高评级,工业富联更是被评为“ESG Leader”,凸显龙旗在治理架构与信息披露上的短板。

2. 合规风险预警

欧盟《新电池法规》合规压力尤为突出。该法规要求2027年电池产品中再生材料占比需达到钴16%、锂6%,并强制全产业链信息溯源(涵盖采矿、原料、电芯等环节)。龙旗科技供应链原材料溯源体系尚未完善,若未能建立从矿产到成品的全流程追踪机制,其出口欧盟的电池相关产品可能面临市场准入受阻风险。此外,法规要求披露产品碳足迹,而龙旗目前碳足迹声明缺失,这与欧盟市场准入门槛(如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冲突可能导致出口成本增加。

材料类型

2027年最低再生材料占比

合规要求范围

16%

全产业链信息溯源(采矿→原料→电芯→成品)

6%

全产业链信息溯源(采矿→原料→电芯→成品)

气候政策转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最新标准要求企业在2030年前实现50%减排,2050年前达成净零目标,而龙旗尚未明确短期减排路径。对比万国数据通过PUE改造、光伏项目年降本4000万元的实践,龙旗若未能及时响应政策要求,可能面临碳税、技术改造滞后等转型成本压力。

3. 声誉风险识别

供应链劳工权益风险源于审核覆盖率不足。龙旗科技供应链审核覆盖率仅为32%,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的100%全覆盖标准。参考百威亚太在越南、印度等地因供应商成熟度低而需第三方月度监控的案例,低覆盖率可能导致劳工权益问题(如工资拖欠、安全违规)被RBA(责任商业联盟)第三方审核曝光,进而引发消费者抵制或客户合作终止。

环境信息披露不足可能引发“漂绿”争议。龙旗科技虽披露电子废弃物回收率,但未量化处理技术合规性(如是否符合《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类似白酒企业因“仅披露回收率未说明处理流程”被质疑选择性披露的情况。此外,其环境数据部分因“信息欠缺”从略(如生物多样性影响),进一步削弱信息可信度,可能面临环保组织的透明度质疑。

综上,龙旗科技需通过缩小能源结构差距、强化供应链溯源、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系统性应对行业竞争与合规压力,避免声誉与财务风险累积。

四、改进建议与路线图

优先级排序

短期内,龙旗科技需以合规性补短板为核心,优先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规》等外部监管要求,重点补充Scope 3碳排放数据,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覆盖原材料开采、制造、物流及回收等关键环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可参考联想集团“供应商ESG分级机制”及百威亚太的实践经验,通过供应商成熟度分析、针对性培训课程(如设计11门专项课程)及月度监控体系分批次完成核心供应商审核,并推动高排放供应商制定脱碳计划,优先与脱碳成效显著的供应商合作。

资源投入测算

在可再生能源转型方面,参考光伏屋顶扩建至50MW的行业案例,估算初始投入约2亿元,可结合绿色金融工具如ESG挂钩贷款、绿色债券等降低资金压力。同时,需优化员工ESG培训体系,建议新增投入约500万元用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目标将人均培训时长提升至电子行业平均的35小时,重点覆盖供应链管理、碳足迹核算等关键议题。

成效评估指标

为确保改进措施落地,需设定清晰可量化的里程碑:2025年Q3前完成至少10家海外工厂ESG数据披露,2026年底前实现核心供应商ESG审核覆盖率达100%。参考工业富联“ESG物联网平台”及万国数据AI能效平台经验,构建动态监测dashboard,实时追踪可再生能源使用率、Scope 3数据完整性及供应商ESG绩效达标率等关键指标。长期需推动全价值链第三方鉴证,并逐步将ESG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比例提升至3%,强化目标责任机制。

五、附录

数据可信度附录:

针对本报告中未经过第三方鉴证的数据,特别是社会维度相关指标,统一标注“数据来源:企业自报,未经第三方验证”。例如,在GRI标准索引表中,部分披露项因“保密限制”或“不适用”从略,如GRI 2: 一般披露2021中的“2-18(最高管治机构绩效评估)”因保密限制未详细披露,此类信息亦归类为未鉴证数据范畴。对于环境维度的污染物排放数据,通过对比政府公示平台(如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平台)信息,验证企业自报的“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数据真实性,相关验证过程及结果可参考企业公开的环境合规报告。

法规适配指南:

结合电子行业通行标准及海外市场法规要求,针对欧盟《新电池法规》与龙旗科技业务的对应条款,制定以下“合规 checklist”,为海外业务团队提供操作指引:

数字护照信息披露:需在电池产品数字护照中明确标注再生材料含量(如钴、锂等关键金属的再生比例),确保符合法规对“循环经济指标”的披露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参照RBA责任商业联盟行业准则(涵盖环境、劳工、道德等五大维度),建立并维护符合欧盟环保标准的生产流程,确保生产环节碳排放、废弃物处理等指标达标;

供应链合规延伸: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材料溯源证明,特别是涉及电池核心组件的供应商需满足欧盟对“冲突矿产”的管控要求,确保全价值链合规。

本checklist将根据法规更新动态调整,海外业务团队需每季度开展合规自查并提交报告。

合规要求

操作指引

验证要求

数字护照信息披露

在电池产品数字护照中明确标注再生材料含量(钴、锂等关键金属的再生比例)

确保符合法规对"循环经济指标"的披露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参照RBA责任商业联盟行业准则(涵盖环境、劳工、道德等五大维度),建立符合欧盟标准的生产流程

确保生产环节碳排放、废弃物处理等指标达标

供应链合规延伸

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材料溯源证明,核心组件供应商需满足欧盟"冲突矿产"管控要求

确保全价值链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