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

本报告对阿里巴巴2025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进行深度分析,核心发现显示其在环境维度取得显著领先优势,但仍存在信息披露短板及潜在风险。在绿色运营方面,阿里巴巴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达到1.190,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出在能源效率优化上的技术实力与实践成效。生态减排领域,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平台生态,实现碳减排量5,920.8万吨,展现了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减碳方面的规模化影响力。

然而,阿里巴巴ESG管理仍存在两方面突出短板:一是Scope 3(价值链)排放细分数据披露不足,尽管提出了“范围3+”生态减排概念并设定2035年消除15亿吨碳排放的长期目标,但未公开供应链、物流等关键环节的排放构成及核算细则,难以全面评估价值链减碳成效;二是国际业务ESG管理披露缺失,作为全球化企业,其海外业务的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实践及治理架构等信息未在报告中系统呈现,与国际领先企业的披露水平存在差距。

需重点关注两类风险:其一为漂绿风险,生态减排量5,920.8万吨的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未公开,缺乏第三方鉴证,可能导致市场对减排成果可信度的质疑;其二为合规风险,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已正式生效,要求企业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但阿里巴巴当前报告中未完整覆盖气候风险对业务财务表现的定量分析,未来可能面临跨境合规压力。

整体而言,阿里巴巴在环境维度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减碳实践具有行业示范意义,但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完整性仍需提升,以匹配国际标准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一、形式合规性评估

框架对标

2025年阿里巴巴ESG报告在框架对标方面展现了多维度的合规性基础。报告明确按照香港交易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守则》编制,并参考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永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准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及《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FRS-S2)等国际主流框架。通过附录6的“报告指标索引”,报告系统展示了各章节与港交所ESG守则、SASB、GRI等框架的对应关系,例如“公司治理架构”对应GRI的“2-9, 2-10, ..., 2-18”等多项指标,“应对气候变化”对应SASB的“CG-EC-130a.3, CG-EC-410a.2”及GRI的“201-2”指标。环境议题方面,报告遵循《ISO 14064-1:2018》《温室气体议定书》及《IPCC指南》等标准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合规性;社会议题方面,报告以《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公约为基础,制定涵盖人权、职业健康与安全、多元平等共融的《阿里巴巴集团员工权益守则》,体现对社会议题的系统性覆盖。尽管具体指标达标率需结合附录详细数据进一步量化,但现有框架对应关系表明报告在环境与社会核心议题上已建立初步覆盖体系。

鉴证有效性

报告的鉴证有效性需关注第三方核查范围的完整性。附录2显示环境数据已通过第三方核查并出具核查意见书,附录3明确温室气体盘查遵循《ISO 14064-3》要求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确保排放数据核算的合规性。然而,报告未明确披露第三方鉴证的具体范围,例如是否覆盖范围3(价值链)排放及生态减排相关数据。参考行业普遍实践,若鉴证范围仅局限于范围1(直接排放)和范围2(外购能源间接排放),将对范围3排放数据(如供应链、物流等)及生态减排成效(如碳汇、绿色技术应用)的可信度产生潜在影响。需进一步核实鉴证报告中关于范围3数据的鉴证程度,以全面评估整体环境数据的可靠性。

报告完整性

报告在覆盖范围上存在国际业务ESG管理信息缺失的问题,可能影响全球化战略的透明度。根据报告披露,其覆盖范围为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所有财务报表合并实体公司(不包括已出售的高鑫零售和银泰百货),但未提及对海外业务(如东南亚、欧洲等区域)的ESG管理策略、区域减排目标及本地化社会议题(如数据安全合规、劳工标准适配)的具体信息。随着全球ESG监管趋严(如欧盟CSRD指令要求分区域数据披露),此类信息缺失可能导致投资者难以评估国际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风险与机遇。建议补充分区域的ESG目标(如欧洲区域碳减排路径、东南亚数据安全合规措施)及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以提升全球化战略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二、核心维度实质性分析

环境(E)维度

碳排放管理

阿里巴巴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呈现出自身运营与价值链协同减排的特点,但范围3排放仍为主要挑战。2024财年,阿里巴巴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2,316万吨CO₂e,其中范围3排放占比最高,达7,866万吨,占总排放的63.9%。这一比例虽略低于行业标杆AWS的70%,但物流与包装环节的减排潜力显著。物流领域,菜鸟通过路径优化算法、新能源车替代(自营车队城市配送新能源车车次比例99%)及分布式光伏部署(装机并网量47.1兆瓦),2025财年实现减排28.4万吨。包装环节则通过原箱发货(超6.8亿个包裹)、循环箱复用(累计使用133万次)及材料减量化,减少16.9万吨包材消耗,对应减排19.8万吨。

然而,范围3排放细分数据的缺失制约了目标分解的精准性。尽管阿里巴巴提出2030年价值链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0%的目标,但现有披露未明确物流各环节(如仓储、运输、配送)及包装材料类型的排放占比,导致减排措施难以针对性落地。此外,“范围3+”概念(覆盖平台生态更广泛参与者排放)虽拓展了减排边界,但其核算方法尚未完全纳入传统GHG Protocol框架,引发对数据可比性的争议。

能源结构

阿里巴巴绿色能源转型成效显著,但与国际领先企业仍存在差距。2025财年,集团清洁电力使用比例达52.2%,高于互联网行业平均39%,其中阿里云自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64%,主要通过PPA协议、分布式光伏及绿证采购实现。例如,菜鸟在仓储园区部署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可满足部分运营需求;办公园区通过虚拟电厂响应电力系统需求28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不过,该比例仍显著低于Google的90%。差距主要源于租赁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偏低(22.4%)及分布式光伏规模有限。建议加速签署长期PPA协议(如参考Equinix 1.2GW的PPA容量),并扩大分布式光伏在物流园区、零售门店的布局,同时推动供应链合作伙伴加入绿电采购体系,以提升整体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水平。

数据中心效能

阿里巴巴数据中心能效表现优于国内同行,但租赁设施仍有优化空间。2025财年,阿里云自建数据中心平均PUE降至1.190,优于万国数据2024年的1.24,主要得益于液冷技术(如“巴拿马”高性能电源)、余热回收(张北基地为当地供热1.368万吉焦)及智能算法调度(21个机房部署AI运维策略)。此外,通过替换低GWP制冷剂(如IG541替代七氟丙烷),进一步降低间接排放。

然而,租赁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253,高于自建设施,且对比Equinix通过AI能效管理平台(如实时监控与动态调节能耗)实现的PUE优化经验,阿里巴巴在租赁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建议借鉴万国数据“8760小时极致运营”策略,将AI能效优化系统(如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离线强化学习算法)推广至租赁数据中心,以实现全场景能效管控。

社会(S)维度

在社会(S)维度,阿里巴巴通过多领域实践推进社会责任,但在数据披露与体系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员工多元化方面,阿里巴巴在性别平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根据2025财年数据,女性高级管理人员占比达37.5%,较2023财年的25.0%和2024财年的30.0%持续提升,该比例不仅优于行业平均水平(22%),亦超过腾讯35%的女性高管占比基准。女性员工整体占比为35.4%,管理层中女性占比41.4%,多元化结构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公司通过“Women@Work”发展计划、育儿假(超14,000名员工使用)及员工父母免费体检(超76,000人次)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包容性职场环境。

供应链透明度管理呈现“承诺全覆盖、审核待深化”的特点。截至2025财年,阿里巴巴中国内地供应商数量达3.15万家,全部签署《ESG行为准则》,实现社会责任承诺100%覆盖。然而,核心供应商ESG审核覆盖率、分级管理标准及违规处置案例等关键数据尚未披露,与行业标杆存在差距——例如五粮液通过覆盖80%核心供应商的审核机制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珍酒李渡亦对33家核心供应商开展ESG风险审查并提出460项改进计划。建议阿里巴巴参考上述实践,构建“核心供应商重点审核+非核心供应商风险筛查”的分级管理体系,提升供应链透明度。

社会价值创新依托平台生态优势实现规模化影响,但量化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公司推出的“88碳账户”已覆盖外卖、出行、购物等多元场景,结合菜鸟“回箱计划”(480万消费者参与)、高德绿色出行激励(42亿人次)及闲鱼闲置商品交易(日成交超100万件),形成全链路减碳生态。然而,当前披露数据主要集中于用户参与规模(如“88碳账户”带动1.87亿用户),缺乏对用户行为改变实际减排贡献的量化分析,例如低碳商品渗透率、单位订单碳减排量等关键指标。建议参考行业“行为-影响”评估框架,补充用户减碳行为与环境效益的关联数据,增强社会价值创新的可追溯性与公信力。

总体而言,阿里巴巴在社会维度已形成“员工权益保障-供应链责任延伸-平台价值辐射”的立体化实践路径,但需在供应链审核机制、社会价值量化评估等领域进一步对标国际标准,提升ESG管理的系统性与透明度。

治理(G)维度

ESG治理深度

阿里巴巴已构建三级ESG治理架构,形成从战略决策到执行落地的闭环管理体系。董事会层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作为ESG工作的最高监督机构,负责审核战略方向与目标达成情况;管理层设立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SSC),统筹ESG战略规划与执行推进;各业务单元组建ESG工作组,由业务总裁担任负责人,确保目标在业务端的穿透式落地。董事会结构呈现较高独立性,截至2025年3月31日,10名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占比60%,提名及公司治理委员会独立董事占比达100%,合规及风险委员会独立董事占比75%,女性董事比例保持30%,为治理决策的客观性与专业性提供保障。

目标管理方面,集团已建立ESG目标与高管考核的挂钩机制,明确将ESG目标与业务目标、合规目标共同纳入业务集团及公司CEO的绩效考核体系。然而,当前薪酬挂钩机制尚未披露具体量化比例,与行业实践存在差距(如泸州老窖将相关指标与薪酬挂钩比例达8%)。建议2026年进一步明确量化标准,推动ESG目标与薪酬的深度绑定,参考国际经验将挂钩比例提升至10%,强化激励约束效果。

科技伦理

阿里巴巴在科技伦理治理领域已建立初步框架,设立由CTO担任主席的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发布《科技伦理治理准则》《科技伦理审查管理规范》,并在淘天、云智能等核心业务单元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实践层面,通过全流程管控降低伦理风险:模型训练阶段实施数据源审核与数据清洗,内生安全环节采用增量预训练、强化学习等技术对齐价值观,内容传播阶段落实AI生成内容标识制度。能力建设方面,构建包含11个一类标签(如未成年人保护、歧视偏见)的科技伦理数据集,上线大模型攻防平台并联合高校发起“大模型安全挑战者计划”,开源自动安全评测框架“S-Eval”,阿里云、钉钉通过ISO 42001人工智能管理体系认证。

尽管治理框架已初步成型,但AI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细节仍有待披露,例如模型偏见防控的具体技术标准、数据使用合规性评估的流程节点、跨部门伦理审查的决策机制等关键信息尚未公开。参考微软AI治理框架的实践经验,建议补充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模型偏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偏见检测报告;二是明确数据使用合规性评估的第三方审计流程,确保数据来源与处理符合地域法规要求;三是披露伦理委员会年度会议频次、议题审议结果及争议案例处置情况,提升治理透明度。

风险管控

阿里巴巴已建立覆盖全集团的风险管理架构,由董事会合规及风险委员会监督,下设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工作组,形成“识别-评估-管控-报告”的全流程机制。网络安全领域,构建“决策-管理-执行”三级响应体系,制定《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规范》,通过纵深防御、零信任架构等技术手段保障云平台安全,并对产品开发各环节实施安全管控。2025财年,集团组织近2,000次合规与风险培训,全体员工商业行为准则考试通过率100%,未发生重大数据泄露事件。

风险管控仍存在两方面改进空间:一是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时间未量化披露,关键指标如“平均响应时长”“止损完成时效”等未明确,难以评估应急处置效率;二是攻防演练机制有待完善,对比腾讯年度3次攻防演练的实践,阿里巴巴尚未公开演练频次、覆盖范围及整改案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时间量化标准,明确重大事件24小时内止损、一般事件4小时内响应的目标;二是推行季度攻防演练机制,覆盖核心业务系统及关键数据资产,并公开典型案例的整改方案与效果,强化利益相关方信任。

三、绩效对标与趋势

趋势分析

阿里巴巴在绿色能源应用、数据中心能效及生态减排领域呈现差异化的改善趋势。绿色能源占比方面,2023至2025年实现显著提升,清洁电力使用比例从38.9%增至52.2%,年均复合增速达13.2%,显著快于全球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采购规模的扩大,例如2023年阿里云购买1.6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为行业较优表现。

数据中心能效(PUE)优化则呈现趋缓态势。2023年阿里巴巴数据中心PUE为1.215,2025年降至1.200,三年间仅下降0.015,接近子章节描述中“2023-2025年下降0.01”的趋势,反映出能效提升进入瓶颈期。这一现象与全球数据中心行业PUE改进速度放缓的整体趋势一致,主要受限于传统能效指标的评估边界,需结合ISO/IEC 30134系列指标(如CER、WUE)综合评估可持续绩效。

生态减排量方面,阿里巴巴展现出加速增长态势。2024财年减排量同比增长63.5%,价值链净排放强度(范围3)较上年降低7%,而范围3+(价值链外)减排量达5,920.8万吨,同比增长77.6%,显示减碳措施在价值链及更广泛生态系统中的有效性持续增强。

行业排位

在关键环境绩效指标的行业对标中,阿里巴巴表现呈现“优势与挑战并存”的特征。绿色能源占比(52.2%)已跻身全球互联网企业前30%,但与行业领先者仍有差距——例如Equinix 2024年可再生能源覆盖率达96%,Digital Realty通过绿色债券推动可再生能源年使用量达280万兆瓦时。

碳排放强度方面,阿里巴巴Scope 3减排强度为8.4吨/百万营收,虽较2022财年的13.7吨/百万收入显著改善,但仍高于国际同行亚马逊(6.2吨/百万营收)。这一差距主要源于供应链及物流环节的排放压力,2024年头部互联网企业Scope 3排放占比普遍超过60%,而阿里巴巴作为平台型企业,其价值链覆盖广度进一步放大了减排挑战。

SDGs协同

阿里巴巴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贡献呈现“重点突破、局部待补”的特点。在目标13(气候行动)方面,公司通过三大气候承诺(运营脱碳、价值链绿化、低碳数字生态)取得显著进展:2024财年自身运营排放量减少5%,并计划2035年带动生态系统减碳15亿吨,为中国科技企业中最大的减排目标。

在目标9(产业创新)方面,技术研发与开放生态建设成效突出。魔搭社区开源模型数量超52,000个,衍生模型在Hugging Face平台达100,000个,推动了低碳数字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然而,在目标10(减少不平等)方面,现有量化指标仍显不足。建议增加农村电商带动农户增收金额、县域商业覆盖率等指标,以更全面反映其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中的贡献。例如,通过淘宝村、农产品上行等业务模式,阿里巴巴可进一步量化社会价值,与环境绩效形成协同。

总体而言,阿里巴巴在绿色转型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但需在能效瓶颈突破、供应链减排及社会价值量化方面持续发力,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并提升SDGs贡献的全面性。

四、风险识别与高级分析

在漂绿风险检测方面,阿里巴巴需重点关注生态减排量核算中直接与间接贡献的边界界定问题。当前平台企业减碳范围存在显著争议,例如第三方卖家的碳排放归属传统范围3还是阿里定义的“范围3+”仍处于行业探索阶段,此类模糊表述可能导致“带动减排”与“自身责任减排”的混淆。同时,“范围3+”概念被质疑可能偏离GHG会计标准,若未能明确披露计算方法变更原因或选择性突出局部减排成果而隐瞒整体排放增长,将直接影响外部对其减碳目标可信度的评估。

监管合规层面,随着《欧盟CSRD指令》要求2025年起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阿里巴巴需强化气候风险的情景模拟与量化分析。建议补充碳价波动对核心业务的潜在影响评估,例如模拟碳价达100美元/吨时云计算业务的利润敏感性分析.尽管公司已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验证,将减排工作与《巴黎协定》目标对齐,但中国大型科技公司普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系统,仅有少数企业承诺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这一能源结构现状可能对减排目标实现构成实质性挑战。此外,需参照TCFD框架四要素完善气候财务影响披露,并结合SSP 2-4.5(全球气温上升2℃-3℃)、SSP 5-8.5(全球气温上升4℃以上)等情景分析实体风险,以及NZE(2050年零碳排放)、APS(宣布承诺)情景下的转型风险,针对性制定政策合规、技术应用及市场应对举措。

数据质量方面,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存在显著改进空间。当前PUE计算未明确说明是否包含备用电源能耗,建议参考GHG Protocol细化核算边界,并公开能耗结构数据,包括IT负载、制冷系统及照明等分项占比。数据可信度验证机制亦需强化,具体措施包括:验证碳排放计算方法的科学性与绿电采购的电网发票溯源性、通过年报与政府公示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以及确保第三方鉴证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并明确标注“未鉴证范围”。此外,行业普遍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在阿里巴巴的ESG报告中亦有体现,例如范围1-3排放的分类数据披露不足,且在技术未实现本质提升的情况下,数据量增长可能导致PUE值上升,进一步加剧能源效率风险。

五、改进建议与路线图

基于对阿里巴巴ESG实践的深度分析,结合行业最佳实践与科学标准,现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与实施路线图,以推动ESG绩效的持续提升。

短期(1年)

在环境维度,需优先补充Scope 3排放细分数据,重点覆盖物流与包装环节。参考WRAP(气候行动非政府组织)2022年发布的食品饮料行业Scope 3报告与测量协议,建议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边界与计算方法,提升数据披露清晰度,并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控制物流与包装环节的间接排放。同时,强化供应链ESG管理,借鉴百威亚太的成熟经验,通过成熟度分析、针对性培训(覆盖SBTi、ISO 14068-1等标准)、第三方碳排放核算及合同约束等手段,建立供应商ESG分级审核机制,目标覆盖核心供应商的80%,推动供应链减碳常态化。

中期(3年)

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应聚焦提升租赁数据中心的绿色能源占比,目标提升至40%。具体可通过推进绿电直供、绿电和绿证交易、储能和微电网模式及综合能源算力协同调度系统,加强太阳能(29%)、风能(23%)、水电(18%)等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并提升绿色建筑认证比例(如BCA Greenmark、LEED)。在科技伦理领域,建议AI伦理委员会发布可量化的偏见防控指标,参考“建立科技伦理专项组,制定审查规范,在ESG报告中披露AI伦理风险管控措施”的实践,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风险。

长期(5年)

环境目标方面,需通过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的净零目标验证。企业应遵循SBTi流程,注册并提交承诺,24个月内完成目标制定,使用目标设定工具或净零工具,符合部门指南,验证后6个月内公开目标,并年度披露进展。同时,参考SBTi MRV(测量、报告与验证)框架,建立全价值链第三方鉴证机制(含Scope 3),强化第三方验证以提升数据可信度。治理层面,建议将ESG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比例提升至20%,借鉴MSCI关于“从高管层薪资设计方面重新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推动ESG目标与企业战略的深度融合。

通过上述分阶段目标的实施,阿里巴巴可系统性提升ESG管理水平,强化环境绩效、优化社会价值创造,并完善治理架构,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附录

数据冲突说明

在ESG数据披露过程中,需关注自报数据与第三方机构监测结果的差异。例如,数据验证记录表中需包含冲突数据说明,如自报“废水达标率100%”与地方环保部门1次超标记录的对比情况,应明确标注差异并解释具体原因,以提升数据透明度。

行业标准清单

互联网行业ESG披露核心指标及相关标准如下:

温室气体核算标准:采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定义的三个范围,其中范围1为公司拥有和控制资源的直接排放(包括固定燃烧、移动燃烧、无组织排放和过程排放),范围2为外购能源(电力、蒸汽、加热、冷却)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3为价值链中发生的其他间接排放(不包括范围2),如外购原料生产、运输、员工差旅、废弃物处理等。

ESG评级框架:参考MSCI ESG评级框架,该框架包含环境、社会、治理3大范畴、10项主题、35个关键议题及上百项指标,权重根据行业影响程度(高、中、低)和影响时间(短期、中期、长期)设定。

关键绩效指标:核心指标包括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合规率等。温室气体盘查边界及核算依据需符合ISO14064、IPCC指南等标准。

以上标准与指标可作为互联网行业ESG报告披露的参考依据,助力后续报告的规范化与优化。